阿雷在浙江横店影视城打卡电视剧《甄嬛传》角色同款造型。
受访者供图
许欣宁在上海交通大学校门口留影。
受访者供图
苏诺伊在中国旅行。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中国电影、电视剧、综艺等视听作品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士的青睐。有的外国博主是 "《甄嬛传》十级选手 ",有的外国人酷爱中国脱口秀,还有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进修电影专业……在欣赏视听作品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审美愉悦,体会到当代中国的文化魅力,也拉近了与中国的距离。
意大利博主阿雷:
透过古装剧,触摸中华传统文化
我是一个在中国生活了 9 年的意大利自媒体博主。在这儿,大家都亲切地称呼我为 " 雷妃 ",因为我还是一个十足的 " 甄嬛迷 "。我从未想过,自己与中国的缘分,会由一部部影视剧开启,并因此链接得更加深刻。
我对中国影视剧的喜爱,还要从小时候说起。
那时,姥姥带我看过世界各国的电影。其中,一部名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电影,在我懵懂的童年里留下奇特印记。那金碧辉煌的宫殿、繁复的宫廷礼仪,还有演员口中我完全听不懂却感到充满韵律的语言,都让我对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产生了浓厚兴趣。
或许正是这颗好奇的种子,指引着我的人生轨迹。机缘巧合下,我来到中国,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汉语言专业。课堂内外,我开始系统地接触中国语言和文化。大三时,《古代汉语》课让我尤为痴迷。那些看似艰深的文言文,在老师生动有趣的讲解下变得魅力无穷。就在我对古汉语兴致正浓时,一位中国朋友向我推荐了《甄嬛传》。
起初,剧中复杂的称谓、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含蓄隐晦的台词,常常让我摸不着头脑,但其中独特的语言魅力又深深吸引着我。于是,每当遇到不懂的词句,我就去问朋友、查资料。这个过程,就像在解一个巨大的文化谜题,每弄懂一个细节,都让我兴奋不已。
渐渐地,我不仅了解了清朝历代皇帝的生平背景,也领悟到台词中那种含蓄又犀利的表达方式。更让我着迷的,是那些华丽的旗装、精致的头饰、考究的妆容,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家乡——时尚之都米兰。在米兰,我们对服饰同样有着严谨而又独特的讲究。奇妙的共鸣让我深刻感受到,美的力量是共通的,它能跨越文化,引发最直接的向往。
《甄嬛传》像一位向导,激发了我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由剧及史的探索,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理解。
去年底,我踏上了前往清西陵的旅程。这里长眠着《甄嬛传》的核心人物——雍正皇帝和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当我站在恢宏的石像生面前,穿行在略显寂寥的神道上时,历史与剧情在脑海中交织闪现。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 300 多年前的风,正从遥远的时空吹来,带给我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我将这趟旅程的所见所闻,制作成视频上传到社交平台,立刻引起了 " 甄学家 " 们的热烈讨论。一位网友的评论让我印象深刻:" 尽管这里不是拍摄地,但这里的一切让我们从更深刻的维度、更真实的视角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也要跟随阿雷的脚步去这里看一看!"
看到这样的留言,我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自媒体博主,我既是 " 甄嬛热 " 的感受者,也是参与者、传播者。优秀的中国影视剧作品还有很多,其中蕴含着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大家反复品味,这些讨论也逐渐成了一种跨圈层的社交语言。而我,则更想用我的讲述和体验,搭建一座小小的桥梁,将剧中复杂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魅力讲给更多海内外朋友听,让一部经典作品的生命力得到不断延续与拓展。
我也期待,能有更多外国朋友像我一样,通过中国的影视作品,爱上这里的语言、历史,触摸到这个国家真实而动人的文化脉搏。
马来西亚留学生许欣宁:
在笑声里,看见更生动的中国
我叫许欣宁,来自马来西亚,目前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来中国前,中文就如同呼吸般存在于我的生活里:我是第五代华人,马来西亚华人把中华文化传承和保存得很好,中文从小就自然地融入了我的血脉。
童年时期,我就跟着家人在电视上看《非诚勿扰》;长大后,我开始在网络上搜索中国综艺。记得在 2012 年,《中国好声音》爆火,大家伙儿七嘴八舌地讨论每位选手的故事,回味导师点评和比赛细节。那种热情推开了一扇大门,为后来许多中国选秀和音乐类节目在东南亚广受欢迎打下基础,也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华语综艺世界。
对我来说,这些节目不只是娱乐,更是了解当下中国流行文化和社会话题的窗口。音乐、选秀、脱口秀、文化对谈、国风演绎……这些年,中国综艺的形式和主题常常让我眼前一亮,多彩的类型让人挑花了眼。同时,网络、流媒体等传播平台也为综艺出圈添了一把火,网友们极富创意的二次创作,赋予了这些节目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中国综艺对社会议题的讨论让我很有感触,一些节目非常贴近生活。例如,一些探案普法类综艺,剧情设置扣人心弦,在让人沉浸其中、开怀一笑之后,还留有余味,可以静静思索。这些节目并不回避生活困境和社会情绪,轻松但不失深度、幽默又不乏关怀,总能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思考。即便是来自马来西亚的观众,也能从中感受到共通的情感,这让节目具备了跨越国界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来中国求学后,我不仅可以线上 " 追综艺 ",还可以线下 " 看演出 "。有一次,我在上海市中心吃完饭,随手查了下附近有什么演出,发现周边有一场脱口秀的 " 拼盘 " 表演,就想尝尝鲜。没想到,坐下的那一刻,我就完全融入现场的热烈气氛中——大家一起放声大笑,为精彩的表演用力鼓掌……
来到中国这一年间,我追了大约 10 场线下脱口秀演出。脱口秀的现场体验让我着迷:台上台下即兴的火花碰撞、对语言和文化微妙差别的即时反应,是隔着屏幕永远无法企及的。
对我而言,脱口秀等中国综艺节目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它们成为我与马来西亚朋友讨论中国话题的一个媒介。每当看到一段让我拍案叫绝的表演,我都会第一时间把视频片段分享给当地的朋友。他们有时马上心领神会,也有时可能需要我帮忙解释。这些反应总能触发我们更深的探讨和连接,也成为我理解中国文化的新角度。
我发现,近几年中国的影视与综艺不断更新,选题越来越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元。对于我们外国观众,虽然理解上的困难不可避免,但也从综艺中获取了大量学习与交流的机会。通过综艺,我能更快地接触到新的文化表达,也能在思想碰撞中收获共鸣。
这便是我在开怀大笑时,所看见的那个更加生动、立体的中国。
西班牙留学生苏诺伊:
在银幕的光影间,我读懂中国
我叫苏诺伊,来自西班牙,现在中国传媒大学读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当初选择来中国读书,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实在太爱中国电影了!
最开始,我中文还不熟练,喜欢用《喜羊羊与灰太狼》这种动画电影来练听力、练口语,没想到一看就停不下来,越看越入迷,最终把整个系列的电影都追完了。可以说,电影是我学中文的起点。
后来,我的中文词汇量上来了,理解力也增强了,慢慢能看懂更复杂的电影,就开始接触更多经典华语片。有些历史题材的,比如《霸王别姬》,将个人命运嵌进大时代,情节厚重、情感浓郁,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还有一些讲现代生活的,比如《重庆森林》,拍出大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偶然交汇的温暖,那种迷幻、孤独又浪漫的感觉也让我大开眼界。
近几年,中国电影涌现出不少佳作。例如,《流浪地球》这样宏大叙事的科幻作品,刷新了我对中国电影业制作能力和中国作家想象力的认知;还有近年来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女性导演作品,如《好东西》那样贴近女性真实处境、叙述细腻而有力的电影,也让我看到中国银幕上的多元与精彩。
我还去看了一些主旋律电影,例如《我和我的祖国》。片中讲的是中国故事,作为一名外国观众,我可能无法对每一个历史细节都感同身受,但故事中人与人的互助情谊、面对困难团结一心的精气神,都让我深受感动——这种情感其实是超越国界、属于全人类的。
中国电影里,有些镜头和台词,我一开始看不明白。后来我逐渐发觉,这些电影就像中国的成语和水墨画一样,寥寥几笔、短短几字,背后却可能蕴藏着一个历史典故或一种宏大意境,韵味深长。这种留白与隐喻恰恰诠释了中国文化独特的美,唯有静心品味、耐心琢磨,才能渐渐读懂其中的深意。
虽然文化差异会带来一定的理解门槛,但一旦跨越,就越看越有意思。每看懂一个新的笑点、"get" 到一个隐喻,我都特别有成就感。我现在还会把喜欢的中国电影推荐给西班牙的亲友,充当他们的翻译和电影推荐官。
今年春节期间,我带家人去看《封神 2》,他们一边看,我一边小声解释:这个人物是谁,那个情节来自什么传说……让我惊喜的是,我的家人在飞机上还特意找到电影第一部来 " 补课 "。原本遥远陌生的中国神话,就这样成了我们可分享、可讨论的鲜活场景。
真正来中国学习电影之后,我之前的很多认知又被刷新了。在课堂拉片和片场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电影人正在有意识地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视听语言相结合。中国电影 " 出海 ",不是一味迎合,而是借由全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技术赋能,将本土故事讲得更有共鸣,这种策略也让许多中国电影在海外引发了超出预期的讨论。
这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或许将来,我不仅能继续做家人朋友的电影推荐官,还能成为跨越文化的沟通者、更多好电影的讲述者,甚至成为中国电影对话世界的一名参与者。中国电影仍在生长,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我有幸站在离它最近的地方,见证它的多样与深刻,陪伴它的探索与尝试,并期待它被更多人看见、热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