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珀莱雅实现营业收入70.98亿元,同比增长1.89%;归母净利润10.26亿元,同比增长2.65%。毛利率为73.69%,较上年同期的70.07%有所提升,净利率14.86%,仍然是国货美妆中的头部代表。在消费复苏乏力、行业竞争趋缓的背景下,这份财报显示出珀莱雅增长节奏的理性回归。
过去几年,珀莱雅曾是国货美妆“快周期”增长的代表。如今财报所体现的趋稳并非“放缓”,而是成熟消费品企业经营重心的自然转向——从追求规模扩张到注重质量与耐力。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性现金流达11.9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96.65%,显示出更健康的资金循环与经营效率。毛利率和现金流的同步改善,反映出珀莱雅在产品结构优化、成本控制和供应链协同方面的持续成效。
这一阶段的珀莱雅,正在以稳健的财务表现支撑长期战略的深化。公司保持2%的研发费用率,继续加码科研创新和国际化布局。与此同时,珀莱雅于10月30日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计划在主板挂牌。这意味着珀莱雅将在资本市场形成“A+H”双平台结构,为后续的科研投入与国际化拓展提供长期资金支撑。
财务的稳健只是表层信号。更深层的增长逻辑,正在品牌体系内部发生迁移——从单一爆款驱动到多品牌协同,从短期爆发到结构性增长。接下来的关键,不在于“增多少”,而在于“谁在增长”,以及这些品牌如何构成珀莱雅新的增长曲线。
当增长从“爆款”转向“结构”
珀莱雅的稳健财报背后,是品牌体系内部增长逻辑的重构。公司不再依赖单一品牌的放量,而是通过爆款验证机制与系统化运营能力,将成功经验向更多细分赛道延展,形成由“核心稳固”到“多点生长”的结构性增长格局。
主品牌珀莱雅依旧是利润与口碑的核心锚点。过去几年间,品牌在“双抗”“红宝石”等系列中反复验证了“科研成分—产品功效—市场转化”的闭环,这一模式成为品牌增长的底层逻辑。红宝石系列的“胜肽+A醇”配方、双抗系列的抗氧抗糖科技、能量系列的线粒体抗衰研究,都在功效护肤的主流趋势中占据了标准制定者的位置。2025年“双十一”,珀莱雅品牌在天猫美妆成交进度榜中保持第一。这一持续登顶的表现,验证了其从单品爆款到系列矩阵的产品运营能力。
更重要的是,珀莱雅正在将这种“爆款验证通路”复制到其他品牌中。彩棠的“小圆管”粉底液、“三色修容盘”等产品,延续了主品牌在科研验证与用户复购逻辑上的精细化模型。专业化妆师团队强化了中式妆容的视觉表达,而其快速迭代能力与内容共创机制,使彩棠成为珀莱雅体系内彩妆赛道的验证场。同样具备复制逻辑的还有INSBAHA,它以“自我表达”为核心叙事,在产品开发上借鉴了珀莱雅的功效验证体系,并通过内容营销实现视觉彩妆的高粘性扩散。这表明珀莱雅已不仅仅是产品制造者,更是品牌方法论的输出者。
在功效洗护领域,这种“模型迁移”表现得尤为明显。惊时的“头皮微生态”与Off&Relax的“以养代治”理念,接了主品牌的科研导向与功效验证思维。前者依托珀莱雅上海头部护理研发中心,以菌群调控为突破口构建头皮健康解决方案;后者则通过微生态平衡与情绪香氛疗愈相结合,开创头皮护理的高端化赛道。它们本质上是珀莱雅科研体系在不同领域的延伸实验,是公司验证科研落地商品转化的第二增长曲线。
悦芙媞的崛起则体现了这种体系的年轻化延伸。品牌聚焦18至25岁的“油敏肌”群体,以“高纯卡瓦木蝴蝶”双星精萃科技切入年轻肌专研市场。它沿用了珀莱雅“科研验证+市场教育”的组合策略,却以更轻盈、更情绪化的方式呈现,使科研表达与生活方式消费形成链接。
珀莱雅的多品牌布局并非简单的业务分拆,而是科研与品牌能力的内循环。主品牌形成标准,子品牌进行细分验证,再通过多品牌协同在不同客群、价格带与功能区间实现系统扩张。研发、产品与渠道的共通底层,使各品牌在资源端高效共享、在市场端差异共存。
在这种结构中,珀莱雅不再依赖单一“爆款”的短期放量,而是建立起可复制的“爆款生成体系”。从护肤、底妆到洗护,珀莱雅正通过一条从科学验证到品牌复制的增长曲线,完成从单点成功到系统竞争力的跃迁。
科研之下,时间的复利
支撑珀莱雅穿越周期的,不是短期的营收波动,而是科研体系持续积累所带来的结构性竞争力。相比单纯扩张规模,公司更重视长期创新的可持续性——研发正成为这家美妆企业的真正增长引擎。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1.42亿元,占比2%,研发投入与盈利同步提升。在行业普遍削减开支的周期里,这样的稳定投入显得尤为珍贵,也意味着珀莱雅将创新视为稳态增长的首要支点。
过去两年,珀莱雅的科研布局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从“配方验证”向“机制研究”的纵深转向;二是从“企业实验室”向“产学研医协同”的生态构建。2025年,珀莱雅在这一年相继完成两项关键合作:7月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共建“线粒体抗衰”研究项目,10月与浙江大学药学院共建“皮肤健康与衰老研究联合实验室”,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临床验证的完整闭环。这意味着,珀莱雅正在以科研平台化的方式,为旗下品牌提供源头创新的共享能力。
这套体系不仅带来了科研成果的持续输出,也带来了行业层面的认可。2025年9月,珀莱雅携14项科研成果亮相IFSCC国际化妆品科学大会,凭借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线粒体研究成果荣获“十大基础研究奖”,成为唯一获奖的中国美妆企业。这是珀莱雅研发体系进入国际评价体系的重要节点,也标志着中国美妆科研力开始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占据位置。紧接着10月,珀莱雅又携旗下三大品牌——珀莱雅、彩棠、Off&Relax及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亮相法国巴黎COSMETIC360展会,展示AI驱动研发与国际化创新生态成果。
在内部组织层面,珀莱雅也同步推进了科研体系的结构优化。2025年,公司完善了研发决策与管理机制,将科研创新与品牌转化纳入统一体系之中。此举的核心在于提升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效率,使科研不再是单线式支撑部门,而成为驱动产品与品牌协同增长的战略中枢。
珀莱雅的科研体系建立在国际化的团队架构之上。该公司研发团队总人数超过300人,专业覆盖皮肤科学、药物化学、生物工程与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团队核心成员具有全球化履历,部分研发领队曾在多个国际美妆集团担任配方开发或科研管理职务,具备丰富的国际产品研发与法规体系经验。这种多元化背景使团队在原料筛选、配方创新和功效验证上能与国际标准接轨。
目前,珀莱雅已建立杭州龙坞研发中心、上海研发中心与法国欧洲科创中心三大科研基地,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临床研究与外部合作的四级研发体系,在抗衰老机理、头皮微生态与可持续原料开发等领域构筑核心技术壁垒。
杭州龙坞研发中心由研发创新中心与国际科学研究院组成,聚焦皮肤机理研究、新原料开发与功效验证,已获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国家CNAS认证实验室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资质。上海研发中心作为公司首个洗护发专项基地,专注头皮微生态研究与功效性洗护产品开发。位于巴黎的欧洲科创中心则承担皮肤抗衰与敏感肌护理等国际前沿研究,负责引入全球原料与技术资源,强化公司在国际科研合作和可持续创新方面的能力。
更关键的是,珀莱雅已将研发成果嵌入品牌体系的全流程。从主品牌的红宝石“胜肽”“Encorelane”循环保湿因子,到惊时的“头皮微生态组学研究”,再到悦芙媞的“高纯卡瓦精粹”“木蝴蝶精粹”,公司在不同品牌间实现了科研能力的共享与成果转化。值得提到的是,运用于多款悦芙媞产品的自研木蝴蝶籽提取物原料也计划用于彩棠的产品中。这种跨领域的复用能力,使研发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增长驱动力,进一步验证了其“科研驱动增长”的商业模型。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珀莱雅的科研体系建设正在进入“第二阶段”——从追求科研成果到追求科研效率。科研中心不再只是技术端的象征,而成为企业战略的核心组织单元。它支撑公司从爆款迭代走向持续创新,也支撑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以科技标准参与全球竞争。当财务指标趋稳、品牌矩阵成熟后,科研将决定珀莱雅能走多远。
组织的二次成熟,从创始人逻辑到平台逻辑
如果说前三个季度的财务表现展示了珀莱雅的经营耐力与基本盘的稳健,那么管理层与资本层面的新布局,则揭示了这家企业迈向下一个阶段的方向。
进入2025年,珀莱雅在管理层和组织层面的调整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自侯亚孟接任总经理以来,公司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完成了多位高管的更替,这种密集的人事调整被视为继承与革新的交界点。与其说是动荡,不如说是一次体系更新的开始。侯亚孟的接班标志着珀莱雅从“创始人主导”迈向“职业化共治”的阶段,企业治理结构开始呈现出更加开放和复合的特征。
新任高管中有来自科研、数字化、消费品牌不同背景的专业人才,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更具结构平衡的管理层。这种多元化的组合,不只是对岗位的补位,更反映出公司能力模型的重塑——从强调执行与速度,转向重视学习力、协同力与系统思维。
对于一家已进入百亿规模的美妆公司而言,组织的韧性正在取代增长的速度成为新的竞争力。珀莱雅近年来在品牌、渠道、研发等领域的持续扩张,对内部协同与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侯亚孟所推动的改革,实质上是一次自上而下的结构优化——让战略在组织中“可落地”,让长期主义的逻辑真正内化为企业文化。这种治理结构的更新,使珀莱雅在保持创业基因的同时,具备了更成熟企业的自我进化能力。
与此同时,公司在投资与资本层面的动作也指向一个更长远的未来。2025年,珀莱雅投资国内彩妆品牌花知晓,以此拓展在年轻消费群体与彩妆领域的布局。与一般的财务投资不同,珀莱雅明确将自身定位为“赋能者”和“共创伙伴”,通过供应链、数字运营、国际渠道等体系化资源,为被投品牌提供平台级支持。
花知晓凭借在Z世代中的高人气及海外市场的快速增长,成为珀莱雅投资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公司内部人士表示,这笔投资的战略意义在于“连接新一代消费者”,同时验证珀莱雅作为产业平台的开放能力。
这种生态思维背后,是珀莱雅更系统的资本战略。围绕“未来十年跻身全球美妆前十”的“双十战略”,珀莱雅正以投资与产业链延展为抓手,完善在科研、制造、品牌孵化等环节的长期布局。除了品牌端的股权投资,珀莱雅也在持续关注上游原料、功效成分及新技术方向的并购机会,试图在产业链层面构建更稳固的技术与成本壁垒。通过投资打通产业上下游环节,珀莱雅正在从一个品牌公司,成长为一个可持续的美妆产业平台。
10月30日,珀莱雅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这被视为其进入国际化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赴港上市不仅意味着融资渠道的拓宽,更代表企业治理、信息披露和全球投资者沟通机制的全面升级。过去几年,中国美妆企业在国际舞台的形象多由产品和营销定义,而珀莱雅正试图以“制度透明度”与“治理成熟度”参与全球竞争。
港股上市也将为其海外战略提供新的支点。随着欧洲科创中心的成立和在法国等市场的持续曝光,珀莱雅希望通过资本平台强化国际业务的融资与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完善“国内研发+国际创新”的循环体系。
如果说创业前二十年,珀莱雅依靠的是产品与营销的势能,那么此刻的转向则是结构性的:从品牌驱动到组织驱动,再到资本驱动。业绩的平稳增长、毛利率的持续提升、现金流的显著回升,都说明公司正在通过内生管理效率与外部资本协同,构建更稳健的增长引擎。在这一过程中,“慢下来”成为新的关键词——慢,是在治理上的沉淀,在研发上的积累,也是对长期价值的信任。
今天的珀莱雅,已经不再被定义为单一品牌,而是一家兼具产业协同力与资本整合力的综合性美妆公司。它在完成内部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也在用投资和国际化路径拓展增长的纵深。对于这样一家成立二十年的企业而言,成长的逻辑已经从“赢得当下”转向“建设未来”。当一个公司开始思考十年后的位置,而不仅是下一季度的业绩时,它也就真正跨过了周期,走进了成熟消费品企业的长期主义时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