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2025 年四季度经济数据密集发布,长三角区域“万亿之城”扩容战进入关键冲刺期。浙江温州、江苏徐州两座GDP均突破 9500 亿元的城市,正以“最后一公里”的冲刺姿态向“万亿俱乐部”发起冲击。若两地如期迈过这一门槛,长三角万亿城市将增至 11 座,数量占全国万亿城市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区域经济版图将迎来新一轮格局调整。
然而,“万亿”对温州、徐州而言并非增长终点,而是区域功能重构的分水岭。不同于上海、苏州、杭州等核心城市依托产业链高端化实现的稳步跃升,温州与徐州的进阶带着鲜明的“转型突围”印记:一座是民营经济标杆城市,正从“温州模式”的传统路径向“创新驱动”的现代范式蜕变;另一座是传统重工业基地,以产业迭代与枢纽经济重塑区域定位。两座城市的万亿竞速,既是城市自身转型的压力测试,也是长三角内部功能再平衡的关键一环。
南温北徐:两条“边缘进化”路径
“万亿冲刺”的背后,是两座长三角城市截然不同的发展叙事。一个是“向内生根”,重塑民营经济的基因;一个是“向外借力”,重构老工业基地的版图。
温州:从“草根创业”到“产业资本”的再定义
“温州模式”曾是中国草根经济的代表,以“小商品、大市场”的韧性闻名。然而,随着要素成本攀升与传统动能衰减,温州近十年一直在求解“增长的第二曲线”。
其转型的核心,是推动制造业的“脱胎换骨”。过去,温州制造的标签是“轻、小、散”。现在,它正转向“高、新、智”。以2024年为例,温州规模以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1%、14.5%,均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数字经济与新材料产业成为新增长极。以正泰电器、德力西、华峰新材料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正在引领温州从“低端制造”向“高端智造”转型。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资本”逻辑的重构。温州正努力摆脱“民间融资”的旧标签,引导“温州资本”回归实业、投向创新。当地政府正积极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新循环,引导民营资本从“游离”转向“深耕”。这场“再定义”,是温州从“个体户的胜利”走向“产业集群的胜利”的关键一跃。
徐州:从“能源依赖”到“枢纽经济”的重构
如果说温州是“轻”的转型,徐州则是“重”的突围。产业上,徐州坚定地选择了“退煤入新”。2024年,徐州工程机械集群产值突破1600亿元,以徐工集团为核心,带动上下游数百家企业落地,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生态。2025年前三季度,徐州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较2024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高端电机等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区位上,徐州积极“借势高飞”。 作为全国“米”字形高铁网的重要节点,徐州已形成集铁路、公路、航空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2023年,徐州获批建设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其“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门户地位凸显。“枢纽经济”的构建,为徐州重工业转型提供了强大的市场与通道支撑。
“准万亿”的烦恼:创新“浮层”与协同“断层”
尽管增长势头迅猛,但温州与徐州的“万亿之路”并非坦途。在量的突破背后,两地均面临着深层的结构性掣肘。
温州的症结在于“创新浮层化”——有创新的广度,却缺了“硬核”的深度。从数据看,温州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24年已突破4300家,但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2.72%,且企业研发多集中于“工艺改进”和“应用优化”等“轻创新”领域,而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上投入明显不足。2024年,温州多数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支出不足千万,全市的专利转化率仅为宁波的一半。这类“创新浮层化”的问题,使得温州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外溢效应。
徐州的瓶颈则更具“结构嵌入性”,其产业优势与区域协同存在“错配”。 例如,徐州工程机械等产业的腾飞,相当程度上依赖徐工等龙头企业的“垂直”布局和省级政策的“纵向”赋能,但徐州作为“中心城市”,对周边宿迁、连云港、淮北等城市的“横向”产业辐射和市场化联动仍然偏弱。同时,从产业链上看,其工程机械等支柱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却只有约50%,显著低于沿海成熟制造业城市70%及以上的水平。 “横向协作”弱于“纵向依赖”这导致徐州在产业链高端环节上仍难摆脱“配套城市”的定位,创新资源、研发机构和人才流入不足。
更深层的困境在于长三角区域协同的“南北断层”。 2024年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指数显示,上海、苏州、杭州、南京等城市持续带动三省一市合作创新,而包括温州、徐州在内的外围城市创新资源吸纳率严重不足,总体呈现“中心虹吸、外围稀释”的格局。并且,人才流动的“单向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结构性差距。根据《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2024年长三角人才净流入主要集中于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四地,占比超过75%,而温州与徐州均为“净流出城市”,青年高学历人才留存率不足50%。
区域发展再平衡:长三角的“次中心实验”
“万亿竞速”的表象是GDP竞赛,里子则是区域功能与制度创新的较量。温州与徐州的产业跃升路径,为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再平衡”提供了一个关键观察窗口:长三角的未来,不能只有一个“核心区”,必须构建功能互补的“次中心”体系。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联通,更是制度层面的“共生”,即通过规则重塑、平台共建和权责重构,把“边缘增量”转化为“体系红利”。
从路径上看,温州与徐州代表了两种各具启示意义的“次中心模板”。温州的关键在于将高度分散的民营活力,嵌入一体化框架之中,成为南翼开放、科创和专业服务的制度节点,而不是被动承接的生产末端。这要求其在跨省共建园区、科技金融协同、知识产权保护和区域市场一体化规则中,争取更多制度话语权。徐州的命题则相反,需要在已有政策与通道优势基础上,把“被赋能”转化为“可溢出”,以制造业集群和物流枢纽为抓手,推动跨区域标准共建、供应链协同和园区共治,真正扮演起北翼枢纽和链接中原的桥接角色。
更重要的是,“次中心实验”不应被理解为对核心区的简单补充,而是对长三角治理逻辑的一次校准——从单一极点向多极协同转变,从项目支持向规则共享转变,从行政推动向多元主体共建转变。只有当类似温州、徐州这样的城市,既能在各自方向上形成稳定、可预期的制度供给,又能通过跨区域平台与核心城市实现对称互动时,一体化的再平衡才有真正落地的可能。
长三角
嘉昆太产业协同迈入新阶段
2025年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轮值会议于11月5日在嘉定举行。会议聚焦“十五五”跨域协同,推动三地产业深度合作。目前嘉昆太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万亿元,集聚高新技术企业7200余家。现场签署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互联互通等多项产业合作协议,聚力打造长三角毗邻合作标杆。(来源:上海嘉定)
长三角具身智能挑战赛在沪收官
近日,第八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具身智能专场在普陀举行,发布需求54项、总额超5000万元,4项跨区域合作项目现场签约。会上推出《普陀区科创企业“种子计划”》和《具身智能产业白皮书》,单项最高资助30万元孵化硬科技,并明确沿沪宁产业带协同路径,目标打造长三角具身智能产业集群。(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
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落后嘉定
保时捷首座海外综合研发中心于11月5日在上海嘉定北虹桥商务区正式启动。该中心面积超1万平方米,是保时捷首个大规模海外研发基地,现已组建超300名工程师团队,聚焦汽车信息娱乐系统与辅助驾驶技术开发。此举标志着保时捷在华研发战略升级,以敏捷响应中国市场需求,强化全球创新协同,为汽车产业高端研发布局注入新动能。(来源:上海嘉定)
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迈入2.0阶段
上海唯一以设计业为主导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正式迈入“2.0版”发展阶段。园区已集聚600余家设计企业,产业规模从2018年的4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128亿元,年均增长率超20%。燕芯微电子、天锐星通等新锐企业于近期集中入驻,上海EDA/IP创新中心等重点平台落地,推动形成覆盖全产业链的细分赛道布局,进一步增强浦东集成电路产业韧性与集群竞争力。(来源:浦东发布)
江苏
宁锡苏共建“车路云”互联项目
10月31日,2025车路云一体化发展大会在无锡召开,宁锡苏三地企业签约共建互联互通项目,打破区域数据壁垒;全国首部《车路云数字信号治理无锡指南》同期发布,为试点城市输出“无锡标准”。无锡已建全域交通数字信号网,无人小巴自动驾驶里程破280万公里。元戎启行、千里科技宣布在锡设立测试与运营基地,消费级Robotaxi计划年底上路。(来源:上观新闻)
浙江
杭州eHub集散仓主体封顶,10亿投资打造航空货运枢纽
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之一,杭州eHub集散仓项目日前实现主体结构封顶。该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兼具前置航空货站与集散仓功能,预计2027年投运。建成后将整合空运全链条作业,提升物流效率,吸引快递电商产业集聚,为杭州打造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提供核心支撑。(来源:萧山发布)
钱塘“未来硅谷芯港”项目用地成功摘牌
杭州钱塘区城发集团近日成功摘得义蓬单元1.6万平方米地块,正式启动“未来硅谷芯港”项目建设。该项目定位研发、生产、办公一体化产业空间,聚焦“空港-智造-生命”三重维度智慧生态,将建设酒店、总部办公楼及商业配套。项目毗邻永旺梦乐城商圈,地铁7号线直达萧山机场,将深度融入钱塘“车药芯化航”产业链,打造产城融合示范性产业社区。(来源:钱塘发布)
安徽
安徽“铁公水空”四路并进,合肥新辟中亚通道每箱降本千元
10月30日,安徽一批洗衣机集装箱经庐州海关监管,以“铁路+公路”多式联运从合肥发运,铁路直达喀什后公路中转奥什、比什凯克,首开中亚通道,平均每箱节省物流成本近千元。至此,安徽形成中欧班列、江海联动、空运快线互补的立体国际物流网,“十四五”已发运中欧班列4029列,新能源汽车在芜湖港直装出口,合肥、芜宣机场国际货运量年增逾16%。(来源:安徽日报)
安徽23亿元天然气调峰电厂开建
10月28日,总投资23亿元的淮河能源芜湖天然气调峰电厂在三山经开区破土动工,由中国能建建筑集团EPC总承包。项目装机2450兆瓦,联合循环效率逾60%,年发电约24亿千瓦时,可深调峰、快启停,并融合气电双向应急机制,投产后将成为皖南电力与清洁能源产业新支点。(来源:新华网)
(本文作者全晨琦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戚姚维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