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地下 700 米,中微子探测器毫秒追光,剑指 5 年内全球中微子质量测序率先突破;东莞松山湖,散裂中子源 24 小时脉动,解锁材料微观世界的无穷奥秘;珠海工业园," 黑灯车间 " 昼夜不息,每小时百块半固态电池新鲜下线;十五运会赛场,5G-A 人形机器人 " 夸父 " 传薪,来自深海的零碳主火炬点亮创新图景…… " 十四五 " 五载耕耘,广东以真金白银的投入、久久为功的坚守,让创新场景遍布南粤、成果惠及民生,书写出科技创新 " 粤来粤优 " 的精彩答卷。
基础研究破局
国之重器锚定原始创新
近日,江门中微子实验合作组传来重磅捷报——团队历时 59 天,完成两项中微子振荡参数的最精准测量,太阳中微子振荡参数精度较国际此前最好水平提升 1.5 — 1.8 倍,以两月攻关实现国际十年量级的突破。这一成果,是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建成后的首个物理硕果,这座汇聚 17 个国家和地区 700 多名科研人员的 " 地下科学城堡 ",正是广东坚守基础研究的生动缩影。自 2015 年动工至 2025 年运行,广东提供全周期保障,护航其顺利落成,让其成为连接全球的 " 宇宙级名片 "。
东莞松山湖上,我国首台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的成功验收,填补百毫电子伏以上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的国内空白。这台设备宛如 " 中子摄影师 ",捕捉着物质微观动态。" 广东省对基础研究的超前部署难能可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工程总指挥陈和生感慨,正是 20 余年如一日的支持,让散裂中子源这类大科学装置得以扎根南粤,结出硕果。
" 十四五 " 期间,全国 17 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广东独占 5 项,10 个在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步推进,以 2 家国家实验室为引领,24 家省实验室、26 家全国重点实验室、459 家省重点实验室等为支撑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逐步成型,原始创新 " 策源地 " 能级持续跃升。
产业创新提速
" 广东智造 " 领跑全国
" 半固态电池产线投产,是广东储能产业发展的里程碑。" 珠海富山工业园内,总投资 10 亿元的全国首条半固态储能电池产线正式投产,大容量 314Ah 半固态储能电池在全球首次实现量产,其构建的 " 技术引进—产线升级—生态协同 " 的创新模式,为新型储能产业提供 " 广东样本 "。
广东锚定 " 卡脖子 " 难题靶向发力,聚焦 " 三类清单 " 分层次布局重大项目,央地协同、省市联动,超常规组织实施 " 广东强芯 "、核心软件攻关、" 璀璨行动 " 等重大科技工程,以关键技术突破筑牢产业自主根基。这样的产业奇迹在广东遍地开花——
散裂中子源衍生的 " 硼中子俘获治疗 " 技术落地东莞医院,首例肿瘤患者接受治疗后,效果非常好;麒麟高端芯片、高端核磁共振设备相继打破国外垄断;珠海冠宇以 12.64% 的研发投入占比,拿下 2205 项授权专利,汽车低压锂电池进入上汽、GM 等头部车企供应链,2024 年无人机电池营收同比增长 95.92% ;14nm 工艺 EDA 实现端到端工具链贯通,12 英寸芯片制造工艺大幅提升,芯片产业链短板加速补齐;国内首台 G4.5 高分辨率 OLED 喷墨打印机成套装备样机成功研制;50 个国产工业软件已走进电子信息、汽车、家电等行业企业试点,逐步打破国外软件垄断……
数据见证 " 智造 " 硬核实力:" 十四五 " 期间,广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居全国第一,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领先," 广东智造 " 正以领跑之姿,书写产业自主发展的底气与实力。
协同创新聚力
湾区生态激活全局
粤港澳大湾区以开放为桥聚合力,以协同之策筑高地,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征程中步履铿锵,创新活力如潮涌南粤。
" 散裂中子源港澳用户占比 10%、与港澳 8 所高校签合作协议等协同。我们正以大科学装置为载体,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向更有效、密切、深入的方向迈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散裂中子源一期工程总指挥陈和生的话语,印证着跨区域协作的丰硕成果。如今,该装置年均开机逾 5000 小时,承载 2000 余项科研课题攻关,二期工程预计 2029 年秋完工,将为湾区基础研究注入更强动力。
创新集群跃升,开放合作格局持续拓展。" 十四五 " 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加速流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平台成为合作高地,创新要素加速流动。2025 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 深圳—香港—广州 " 创新集群首次跃居全球第一,标志着湾区创新实力实现质的飞跃。
广东还主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支持 430 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吸引超 500 家大型跨国企业在粤设立外资研发机构;" 人体蛋白质组导航 " 国际大科学计划顺利完成前期立项准备,为国际科技合作注入湾区力量。
制度创新破壁赋能,要素流动更为顺畅。粤港澳大湾区内地 9 市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全面落地,为人才跨境铺路搭桥;全省科研经费跨境拨付至港澳累计超过 6 亿元,资金融通效率全国领先;广州、深圳试点科研用物资跨境高效流动 " 白名单 + 正面清单 " 机制,打通创新资源流通 " 堵点 "。
校地协同聚智,人才高地筑巢。8 所港澳高校参与或牵头建设 35 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6 所港澳高校在粤共建 9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构建起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
" 五年攻坚,广东科技创新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起点,广东将持续深化基础研究 " 卓粤 " 计划,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让创新之树根深叶茂。南粤大地,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务实的行动,书写科技创新的崭新篇章。
( 黎秋玲 )
【数说科创】
1. 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 9 年居全国第一," 深圳—香港—广州 " 科技集群跃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一位。
2. 广东研发经费投入 5100 亿元继续领跑全国,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3.6%,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3. 全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 60 项任务基本完成,基本构建起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4.5 家高新区入选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前 30 强。
5. 全省创新创业基金实缴规模达 432.15 亿元;累计投资直投项目 785 个;投资培育 92 家企业上市,覆盖 17 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6. 实施科技成果 " 入县达镇 " 行动,超 100 项科技成果在县域转移转化。实施县镇创新发展标杆培育工程,培育 5 个国家创新型县(市)。选派 2960 名农村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帮扶,实现全省涉农县(市、区)辖内乡镇全覆盖,服务企业、合作社等机构超 1 万家、农户或农技人员超 28 万人次。
编辑:聂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